战斗在屏幕上激烈进行着。只见舱内各个战位上的官兵娴熟地操作着兵器,荧屏交相闪烁,不断更新着画面和数据。这不是电影,是某地导部队日常训练的内容。, 建营60多年来,该营无数次随时代发展而升级改造:由从零开始勤学苦练的“小白”,到完成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,再发展成适应信息时代的“高大壮”。, 新京报记者 陶冉 通讯员 张雷 刘川 高思峰 周雪峰, 高空拦截“敌机”, 八一前夕,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的训练场内,地空导弹兵们整装待发,期待着一场属于他们的“高空战斗”。, 训练场上接到上级指挥所通报:“敌机”多批多架向我空防要地袭来,命令及时捕捉目标,模拟发射。, 警报声响起。营长文晓亮躬身钻进兵器舱,仪表仪器布满战斗空间。, 舱内各个战位上的官兵,盯着电子屏幕。排长艾明正紧盯着操作平台上的荧屏,信号交相闪烁,不断更新画面和数据。每一次信号闪烁,都隐藏着庞杂的战斗信息。, 地空导弹兵从容关注着战情变化,等待指令,手上切换着旋钮与按键,动作平稳而坚定。, “发现目标!”报告声未落地,地空导弹兵手下的“鼠标”迅速移动,所有目标被一一锁定。, “发射!”接收快速准确的操作和口令后,军士徐东按下发射按钮。, 显示屏上信息反馈:“敌机”被成功消灭。, “地导部队打仗很少用枪,用的是键盘、开关和按钮。”徐东介绍,他的角色就像是使用枪械时扣动扳机,瞄准等环节需要各个战位上的战友互相配合。, 地导武器系统组成复杂,想要把武器装备运用得如臂使指,需要反复磨合。徐东追求地导武器和自己的无间磨合,“一秒一秒抠时间,才有可能一招毙敌”。, 创新战法屡建奇功, “为表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,特颁发此奖状,以资鼓励。全国科学大会,1978年。”该营荣誉室里,这张发黄的奖状,见证着无上荣耀。,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组建于1958年12月26日,当时装备的苏制萨姆-2型地空导弹,技术精密,难以掌握。来自空军高炮、雷达、探照灯、航空兵等部队官兵,在从未接触过导弹的情况下,勤学苦练,仅用3个月,熟练驾驭这条导弹“神龙”。, 1959年10月7日,该营击落1架台湾国民党空军美制RB-57D高空侦察机。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。, 上世纪60年代初,台湾当局利用美国提供的更为先进的U-2型高空侦察机,对大陆纵深地区实施新一轮战略侦察。1962年,该营转战大江南北,拉开了地空导弹兵“拉着导弹打游击”的作战序幕,此后成功击落多架U-2飞机。, 我国首次击落U-2侦察机后,敌人在飞机上加装了告警装置。面对敌人装备升级,官兵们潜心攻关,创新出地空导弹“近快战法”,为击落U-2做出巨大贡献。, 国土防空那些年,官兵们在几十万公里的漫漫征程中展开“游击战”。五下江南、六上西北,转战几十个阵地,蹲山沟、走戈壁,风餐露宿是他们战斗生活的常态。, “过去‘近快战法’的出炉,就是军事民主的结晶。创新不只是技术骨干的事,普通官兵同样大有可为。”文晓亮说。, 剑出鞘,“敌机”落, 随着时代发展,地导部队在转型升级中面临诸多考验。过去是“千里打游击”,让装备“动”起来;如今是“体系一张网”,让部队“联”起来。, 部队铁路输送时,如何将装备武器快速定位在火车平板上,一直是地空导弹部队面临的难题。工程师高文井牵头研发出“铁路装卸载辅助定位装置”。借助这个装置,驾驶员可以根据距离及角度信息,实现车辆快速准确定位。, 去年,该营赴千里之外执行任务,面对全新的高难作战课题、陌生的复杂作战环境,从指挥班子到操作号手,经历了千百次的模拟训练、战斗操作。, 演习当天,在导演部临机导调下,发射前由该营临机决策最终发射方式,操作号手凭借过硬训练水平迅速应变,成功完成导弹发射,击中目标。, “战场环境瞬息万变,但我们有底气临危不乱。”文晓亮介绍,在前期备战训练过程中,为了提高战时协同效率,战勤班自创了“加压训练法”。训练前加跑三公里跑,提高心率后,登舱立刻进行操作。佩戴负重护腕进行负重训练,提高操作稳定性,通过反复训练把操作形成肌肉记忆、条件反射。, 短暂休整后,“敌机”再次来袭。舱内只听得见操纵兵器的声音和清晰的口令声。“稳定跟踪!”……“发射!”
Copyright © by CCTV民生报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
文字和图片转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